發布時間:2017-09-22閱讀次數: 1129
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,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糖尿病,糖尿病治療提倡的“五駕馬車”原則——飲食、運動、藥物、教育和自我監測,讓很多人意識到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場持久戰,那么,血糖高一定就是糖尿病嗎?糖尿病患者怎樣才能監測血糖控制水平呢?
血糖監測
是糖尿病日常診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。
“糖化血紅蛋白”和“糖化血清蛋白”—一對血糖水平監測的姐妹花,你了解她們嗎?你知道她們都有什么作用嗎?
想知道?
那就往下看吧!
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
HbA1c概述
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作為糖化血紅蛋白的一種亞型,占糖化血紅蛋白總量的60%~70%,結構穩定,目前已被廣泛使用。
HbA1c的臨床意義
HbA1c是監測DM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金標準,它主要反應患者過去6~8周之內的血糖濃度的平均水平。
由于單次測定血糖只能反應患者取樣時刻的血糖水平,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出現較大波動,HbA1c卻不受運動或短時間內飲食等因素影響而受到歡迎。
HbA1c也是調整治療措施最重要的和客觀的依據:<7%為血糖控制達標的指標,7%~8%為可接受范圍,8%~9%則顯示控制不好,>9%為控制很差,是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。
糖化血紅也可協助判斷預后:糖尿病合并視網膜病變者,若HbA1c為8%-10%,提示病變為中等程度,可用激光治療;>10%為嚴重病損,預后較差。
糖化血清蛋白(GSP)
GSP概述
糖化血清蛋白(GSP)亦稱果糖胺,它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與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未端發生非酶促糖化反應而結合的產物。
GSP的臨床意義
由于GSP是血漿蛋白中的最豐富的成分,其半衰期僅約20天,所以GSP的濃度可反映近2~3周的平均血糖濃度,主要用于監測短期血糖平均水平的變化,尤其適合妊娠糖尿病或患者改變治療方案后的血糖水平監測。
GSP不受飲食、年齡、藥物及血糖波動影響,是對糖尿病和長期血糖控制進行監測的較好指標。
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對“姐妹花”的主要作用,但是當她們站在一起的時候,你能真正區別和利用她們嗎?想知道,那就接著往下看吧!
HbA1c與GSP監測血糖的干擾因素及選擇:
貧血的影響
HbA1c是目前監測血糖控制狀態的“金標準”,但其容易受到貧血的影響。溶血性貧血、伴有慢性腎衰的貧血、肝硬化伴脾功能亢進等引起紅細胞壽命縮短的疾病,都會使HbA1c檢測結果偏低;而當發生缺鐵性貧血時,HbA1c濃度偏高。因此,貧血的糖尿病患者難以通過HbA1c來判斷血糖控制狀態,此時就需要用HbA1c進行監測。
變異血紅蛋白的影響
若體內出現變異血紅蛋白,會表現出易化或難被糖化兩種情況,此時若用HbA1c來判斷血糖監測情況就會有誤判的危險。GSP則不會受到變異血紅蛋白如HbS、HbC的影響,GSP再次戰勝HbA1c。
白蛋白代謝的影響
在腎病綜合征、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引起白蛋白代謝亢進的患者,由于白蛋白與葡萄糖接觸的時間縮短,導致果糖胺偏低。而在白蛋白代謝低下的肝硬化、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,則會出現果糖胺偏高,HbA1c終于勝出。
伊普諾康生產銷售的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測定試劑盒(免疫比濁法),可適用于各種全自動生化分析儀。HbA1c是一項說服力較強、數據較客觀、穩定性較好的生化檢查項目,不受偶爾 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。
部分內容來源:檢驗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