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2-03-10閱讀次數: 2058
系統性紅斑狼瘡(SLE)
是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,
累及多系統、多器官,
臨床表現復雜、病程遷延反復,
多種自身抗體、循環免疫復合物的產生及補體系統的異常是其主要特征。
系統性紅斑狼瘡流行病學分析,
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發病率最高
狼瘡性腎炎(LN)
SLE 最常見的并發癥及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,是影響 SLE 預后的重要因素。
5%~20%的 LN 患者在 10 年內可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病。
LN 的早期診斷及病理類型、是否及早治療、是否及時控制病情活動等直接影響 LN 的預后。
而在多項研究中發現,
C1q 在 SLE,尤其是 LN 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。
首先認識認識C1q
C1q 是分子量為 460 kD 的糖蛋白,
共由 6 個亞單位組成的,
每個亞單位中包含有 N 端的膠原樣序列及 C 端的球狀結構。
C1q 作為補體經典途徑起始成分 C1 的亞基,
能夠結合多種配體,
具有激活補體經典途徑、清除病原體、免疫復合物、凋亡細胞及調理炎癥反應等多種功能。
C1q在SLE及LN中的作用
SLE 患者中由于大量補體的異常激活,
導致 C1q 的抗原決定簇膠原樣區暴露,
從而形成相應的 IgG 型自身抗體即 C1qAb。
當血清中 C1qAb 與 C1q 的膠原樣區結合,
形成 C1q-C1q 抗體復合物,
促進炎癥介質的釋放,
導致組織損傷。
同時 C1q 的消耗性減少影響補體系統的正常激活,
使免疫復合物及凋亡小體不能有效地轉運清除,
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更多的抗體,
出現疾病活動。
另外 C1q 不僅可以與 C1q 抗體作用,
還可作為主要的靶抗原與一系列的抗-DNA 抗體交叉作用,
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臟,
加重 SLE 患者的腎臟損害。
在研究中發現,
SLE 患者的血清 C1q 濃度低于其他風濕疾病患者、其他腎臟疾病患者和正常人群,
同時 SLE 組中 LN 患者的血清 C1q 水平低于非 LN 患者,
進一步分析,
C1q 在 SLE 患者中診斷LN的 ROC 曲線下面積為 0.717,
其單項診斷 LN 的敏感性為 66.7%,
特異性為 59.3%,
表明血清 C1q 水平與SLE 患者的腎臟損害有相關性,
其可作為診斷 LN 較好的血清指標。
伊普諾康--補體C1q測定試劑盒
性能指標
準確度:測定值與靶值相對偏差應≤10.0%
重復性:測量精密度CV≤5.0%、批間差≤10.0%
線性范圍:5-40mg/dl(相關系數r≥0.990)
分析靈敏度:在光徑為1.0 cm時,被測物濃度在20mg/dl時,吸光度變化應≥0.040A
參考區間:15.7-23.7mg/dl
臨床意義
急性腎小球腎炎監測的敏感指標
急性期、活動期狼瘡性腎炎的重要指標
監測類風濕病患者疾病活動度的新指標
特色項目
↓↓↓